English

难炒的“年夜饭”

2000-11-16 来源:光明日报 郭勇 我有话说

随着时间的推移,2001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又该搭台铺戏了。由哪些人“掌勺”,请哪些“腕儿”“巨星”加盟,由哪班“金牌司仪”担纲主持,乃至于如何侃本子、逗乐子、串场子,这一顿推诿不过去的“年夜饭”,想必在一帮领班、厨师的带领下,已然进入了选菜、配料的倒计时阶段。

每年这一时期从主创者那里,听到最多的是追求精品意识、雅俗共赏、推陈出新的雷同说法,而众多媒体的宣传、炒作也会把观众的胃口吊得老高,以为这一届总会超过上一届。但真正当新年的钟声响过,春节晚会给人留下的余味也并不见得“脍炙人口”。思来想去,觉得有一些误区一而再、再而三地横亘在我们的创作者面前,始终不敢“越雷池半步”。

一是过于强调晚会的“全”,希望照顾到方方面面的胃口,男女老少皆宜。 大家都在抱怨众口难调,可是大家都去追求众口一致,岂不自相矛盾?其实每届晚会留下印象的也不过有数的几个节目。

二是过于要求晚会的“新”,什么把舞台搬到体育场、设立分会场、三地互传都玩过了,效果却并不佳。 现在讲“新”,更多是所谓形式的求变、求新,譬如高科技的动感画面、灯光舞美服饰化妆的新意、节目穿插的不落俗套、几个新面孔的推出等,但内容大多沿袭了老一套,相声总是两人互相打趣,小品不过是方言加歇后语,赵本山的“老太婆”扮相一成不变,潘长江动不动就拉开他那天生的好嗓门,这些演员有功夫有热情,但就是苦于没有可供发挥的内容,难怪有些明星不惜重金悬赏好段子,以求在晚会上“出彩”。说到底,潜心创作的队伍和内容扎实的好脚本,远比那些花里胡哨的新玩意重要。

三是刻意营造一台晚会的“动情点”。 自打徐良一展“血染的风采”后,每届晚会都忘不了让观众抹几把感动的泪水,甚至发展到刻意在某个时段,让人欢喜让人忧,台上台下一齐动情,电视前的亿万观众看多看滥了,不免生矫情、煽情之疑。

四是过于烘托热情红火的场面,“万事如意”、“心想事成”、“新年吉祥”、“合家欢乐”的套话一大堆,来电来函如雪片般飞来。 往往是台上一句话,台下一片热情的掌声,好像整台晚会就是由祝词和掌声串连起来的,闹腾有余而回味不足。

数落了这么一大通,其实我心里还是舍不得这一桌供全民族共享的“精神盛宴”。春节晚会应该办、值得办,关键是要保有一颗平常心。这倒不是指观众不要期望值过高,而是提醒主办者、筹划者和参与者,别抱着“毕其功于一役”的心态,别老是把目标定得老高,眼光放得老远,摊子铺得老大,队伍拉得老长,颇有集天下晚会之大全的架势。看看电视节目,恰恰是那些不温不火的新闻观察、谈话节目收视为佳,而综艺晚会“人多势众”,反倒给人以喧嚣浮华之感,恐怕与各方过分渲染、“重视”有关。失去了平常心就容易失去了个性追求,只得在既定的圈子里打转,于是晚会皆成了“笑星歌星满天飞,相声小品大杂烩”,这又怎能创出自身的特色和品味呢?

年年都炒“年夜饭”,年年难炒“年夜饭”。但愿今年别又像以往那样,光顾萝卜白菜填饱肚子,还硬要说“味道就是不一样”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